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,是一個地區的精神支撐與文脈之源,文化不僅僅是文化,還是這一地區經濟的有力助推。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,濱州這塊土地孕育了武圣孫子,他的《孫子兵法》雖寫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,卻揭示了傳統社會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戰爭的普遍規律,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兵法的兵書,是中華民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?!秾O子兵法》是一部兵書,但其應用,卻不僅是在兵學領域,在政治外交、商業經濟、社會競技、人際交往等各方面也大放異彩;還走出國門,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,成為翻譯語種最多的中國古典著作之一。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之廣,涉及領域之多,影響之大,實用價值之高,是無與倫比的。芬蘭版《孫子兵法》譯者馬迪·諾約寧認為,《孫子兵法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“杰出品牌”,不僅被全世界所認可,而且被全世界所應用。
孫子智慧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沃土中的中國智慧,有著極強的普適性,超越了時間和空間,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。在政協第十一屆濱州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,濱州市委書記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佘春明提出濱州的“七強之路”,其中之一就是“市之強,強在文化自信”,文化自信的表現就在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、傳承,并賦予其時代精神?!秾O子兵法》是我國的經典兵學著作,其中的文化精華完全可為現代建設所用。
“多算勝,少算不勝”的慎重謀劃
“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?!睂O子認為戰爭事關軍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,所以要慎重謀劃,周密部署。如何慎重謀劃?不打無準備之仗,不打無把握之仗,“先計后戰”,謀定后動?!爸酥骸薄爸熘亍薄爸T侯之謀”“知戰之地,知戰之日”,在全面了解對手、戰場和周邊局勢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對敵計劃,才能夠在戰爭中取得先手,贏得勝利。如何周密部署?孫子說:“不盡知用兵之害者,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?!比娣治鰬馉幹锌赡苡龅降母鞣N情況,或“并敵一向,千里殺將”,或“十圍五攻”,或“因糧于敵”,或“廓地分利”,或“拙速”,或“巧久”,準備得越充分,取勝的幾率就越大。不惟戰爭如此,所有的事情都如此,《禮記·中庸》有云: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?!币馑际钦f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預先做好準備,要有周詳的計劃和清晰的目標,才可能獲得成功,否則就只能走向失敗的結局。就是要求在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,要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規劃,盡可能把影響事情進行的因素考慮進去,在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時就不至于茫然無措。語云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?!?span style="font-family:Calibri">17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:“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?!币嗍峭?。惟有慎重謀劃、全面部署,做好充分準備,才能成竹在胸、勝券在握,才能避免后繼乏力,從容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情況。
“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”的全勝戰略
孫子最受古今中外戰略學家們推崇的就是他“不戰而屈人之兵”的全勝戰略,“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,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”,這是研究戰爭、實踐戰爭的最高境界。有人則有爭,戰爭固然不可避免,但戰爭絕不能成為窮兵黷武者的玩具,對待戰爭要著眼于“不戰”和“全勝”,要著眼于降低戰爭損耗。這是孫子在對戰爭進行冷靜思考后提出的應對戰爭之法,通過“伐謀”挫敗敵人的用兵企圖,通過“伐交”的外交斡旋避免戰場上的血肉搏殺,將戰爭限制在可控的范圍內,避免走向不可控的極端。美國學者阿瑟·沃爾德倫曾經總結:“中國的戰略思維歷來尚用最少的兵力,通過運用計謀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觀條件?!睂O子的全勝戰略就是這一思維的源泉,并成為傳統社會戰爭的指導思想。在實踐中,中國傳統社會戰爭的主流一直遵循的是“不戰而屈人之兵”的策略,或懷之以教化,或懾之以軍威,或和之以婚姻,或阻之以邊墻,以“不戰而屈人之兵”為目的,極少主動進攻別人。就現代社會而言,互聯互通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大格局正在形成,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是大勢所趨,“不戰”“全勝”戰略大有可為。
“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”的自我建設
打鐵還需自身硬,戰爭領域尤其如此。要想戰勝對手憑借的不是僥幸,而是絕對的實力,而實力從哪來?要靠平時的不斷積累,由小到大,由弱到強,直到累積起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各種物質條件,是謂“先勝”。惟有“先勝”才能“自保而全勝”,是“勝兵先勝而后求戰,敗兵先戰而后求勝”。毛澤東曾說過:“軍事家不能在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,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?!睂O子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是辯證的,也是深刻的,不僅看到了要進行自我的實力建設,同時,還要等待或主動制造條件尋找敵人的可乘之機,“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”,兩者皆備,就更有戰勝對手的把握。自我強大,是戰勝一切困難和對手的必由之路,個人的發展如此,國家的發展亦如此。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自我發展是唯一路徑。正如孫子所說:“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。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?!?/span>
“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”的靈活機變
孫子強調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,高明的將領會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隨機應變,制敵于無形,是謂“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”。的確,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,古今中外的戰場上也找不到兩場一模一樣的戰爭。戰場形勢風云變幻,陰謀陽謀波詭云譎,要想在活力對抗的戰場上戰勝對手,必須要隨時掌握對手的情況,還要實時分析主客觀環境,預測可能會出現的狀況,做到先敵一步,作出有針對性的應對,“因利制權”“踐墨隨敵”?!氨?,詭道”“兵貴速”“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”等戰略戰術,就是“因敵制勝”思想的具體表現。不惟戰場,商場、競爭領域、地區發展等,也都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調整自己的策略,“因人制宜”“因地制宜”“因時制宜”。歷史上有名的“田忌賽馬”,近年來電器行業中“農村包圍城市”的策略,尤其是當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旅游產業,或因名人、或因古城、或因當地獨特的山水資源,形成了紅紅火火的旅游產業,成為當地經濟的有利助推。這些都是“因敵制勝”的絕佳例子。
“進不求名,退不避罪”的責任與擔當
“將者,國之輔也。輔周,則國必強;輔隙,則國必弱?!睂㈩I職在統領三軍,保家衛國,必須要能擔負起其職責,方不負國家委任將領之初衷。對將領來講,打仗的目的固然是為了奪取勝利,但孫子強調,為將者要以忠君保民為己任,面對戰局,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,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,審時度勢,顧全大局,勇于承擔風險,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,這才是一個優秀將領的品格,也是“國之輔”的必然要求。如果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打仗,或者怕打敗仗而承擔責任,那就是一個不能勝任“國之輔”的將領。孫子此論,不僅是對歷代兵家為將政治品德的要求,也是各行各業為人處世的座右銘。4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上指出,要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歷史擔當,保持歷史耐心,發揚“釘釘子”精神,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任接著一任干?!肮Τ刹槐卦谖?,但功成必定有我?!庇写藫?,何事不成?。ㄗ髡邽闉I州學院孫子研究院教授)
網友評論 0條評論